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弘扬教育家精神
民小编说
中小学校长先行践履教育家精神、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是新时代教育征程的应有之义,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与筑牢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根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中小学校长践履教育家精神还面临怎样的困境?哪些策略路径能够推动中小学校长践履教育家精神?一起来看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等的分析——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需先强师,强师重在铸魂。从提倡“争做‘四有’好老师”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再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并长期得到优先关注。与此同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成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也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教师”“引路人的引路人”与“学校的灵魂”,校长的精神高度与行为示范深远影响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中小学校长先行践履教育家精神、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是新时代教育征程的应有之义。
一、中小学校长践履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校领导体制由“校长负责制”向“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转型,也是力图通过重构中小学校领导和管理体制,消除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体制性障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中小学校存在将党的教育方针“浅表化”“形式化”现象,“唯分数”“唯效率”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使得学校教师难以突破“应试教育”藩篱。这些问题的破解亟须中小学校长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把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实现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将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更为恢宏的国计民生事业进行内在关联,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学校发展的指挥棒和硬约束,融入教师评价和绩效分配的评价标准,进行学校教育大刀阔斧的积极变革,引领教师日常教学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融合,锻造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具有终身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内在品格和核心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命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学校作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主阵地,“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1]《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2] 由此可见,校长的道德水准应体现一个时代最高的道德要求,[3] 责无旁贷践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学校道德风尚的引领者和学生道德修养的塑造者。与此同时,具有高尚道德准则的校长能够自主将师德师风考察贯穿教师招聘引进、培养培训、职级晋升、评奖评优等各环节,主动处理教师队伍团队的“害群之马”,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落实于教育教学、学科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类工作的全过程,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感受与想法进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会和思考,[4] 重塑健康友爱的校园生态文化,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舞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境遇成为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实践难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愈发凸显。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持续的过程,不能忽视中小学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夯实基础”作用。因此,一方面新时代校长怀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能够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主动成为支持国家科技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校长抱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才能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自身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活动,注重与同行和社会的学习交流,锻造对办学问题的敏锐洞察能力与深度思考能力,构建独特办学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塑造和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新力,推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与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小学校长践履教育家精神的困境
长期以来倡导的“教育家办学”赋予了中小学校长践履教育家精神的必然使命,虽然多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并组织实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一再回应党和国家对“教育家办学”的呼唤,但是教育家办学的格局仍未完全形成,中小学校长践履教育家精神存在一定梗阻。
其一,“教育家办学”的命题提出引发了学界对于教育家型校长的精神特质、成长路径与培养策略的探讨,但遗憾的是,现实中知名的中小学校长固然不少,然而能被称为教育家型的校长却寥寥无几。有学者对这种理想与现实偏差的原因探究发现,大多数校长认为“教育家”的要求较高,对自身而言较为“可望而不可即”,教育家内涵对校长成长的指引作用较弱。[5] 究其原因,社会公认宣扬的教育家往往是如孔子、陶行知、蔡元培等“教育大家”,普通校长难免因神圣化的教育家形象而对教育家内涵把握存在偏差。事实上,谈及近年来涌现的如张桂梅等教育家型校长,往往首先倡导学习其崇高的精神特质再考虑其教育实践成效的影响。由此可见,精神特质是区分教育家型校长与普通校长的内隐性、稳定性标志。当校长具有完整的自我认识、卓著的智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6] 进一步将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转接于教育实践,就可以表明其正在向教育家型校长成长。
其二,校长向教育家成长是一个长期且持续发展的过程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培训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可以为校长提供理论的支持、交流的场所和展现的舞台”[7] 催化校长成长。然而,梳理历年培训工作的主要成效,可以发现部分培训工作在“造就教育家型校长”这一目标上的不足。例如,校长的成长始于实践,落脚点也在实践,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缺乏卓有成效的现场观察等校长深层次参与的培训模式,剥离了教育实践的情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导致很多校长“听时激动、看时感动、想时心动、做时原地不动”的尴尬局面,未能发挥校长主观能动性深刻领会并内化知识、达到知识的自我建构,难以提升校长的办学实践创新技能;校长的个人基本能力、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修养、任职经历等存在差异,管理风格和管理方式呈现多样化,面临着不同的教育生态、不同的办学实践问题,大一统、普适性的培训模式也无法实现对校长个性差异性、思想丰富性、个体创造性的关注,难以适应教育家型校长独特办学思想理论体系凝练的要求等。
其三,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用好评价指挥棒能够推动校长持续提高办学能力并进一步加强专业修养,帮助校长践履教育家精神、达到教育家角色要求。《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制定校长职级制实施办法”“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规范校长选任程序”“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等内容“不断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8] 但是从现实情况看,虽然部分省市制定了区域性中小学校长职级评价标准,全国性中小学校长职级评价标准尚未形成;[9] 现有的校长专业标准相对较为模糊,如何评价与如何测量有待进一步考察,评价结果的运用更是缺少具体可操作的步骤,[10] 难以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考核校长的人员专业化水平存在影响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问题,校长评价体系亟待系统完善。
三、中小学校长践履教育家精神的路径策略
对标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中小学校长肩负着重大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促进校长践履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其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进而加快建成教育家办学格局。因此,既要唤醒校长的内生发展意识,也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提供激励与保障。
首先,加大“教育家精神”弘扬力度,发挥榜样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对教育家精神的全面阐述,确保校长正确把握教育家精神内涵,更需要让教育家的形象鲜活化。各地应致力挖掘区域内的模范榜样,以教育研讨会、媒体报道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融合教育家精神的行为事迹,让身边的事激励身边人。校长应主动参与各种研讨会与共同体实践活动,近距离感受教育家精神,深度开展经验分享与学习交流,基于学校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实现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教育家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着眼培训质量提升,满足教育家型校长的发展需求。教育家型校长的造就离不开个人的自觉修炼,但培训在校长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效完善的培训体系能够为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11] 面对日趋复杂的教育环境与愈加艰巨的教育使命,培训能为校长提供卓越办学经验与价值引领,促进自我反思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成长。培训活动也应由单一的系统讲授法向多元化培训体系转型,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校长个人素养、职业成熟度、专业基础等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建立一校长一方案,对校长进行精准、针对性、个性化培育。此外,还可以提高校长自主选学的范围,赋予校长基于自身发展需求与培训项目“菜单”自由选择培训项目的权利,发挥校长个体主观能动性,提高校长培训参与积极性等。
最后,完善评价体系,激发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不竭动力。校长评价体系是引领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评估校长的工作表现和专业成长情况,还能起到为校长进一步发展的指导和反馈作用。在评价指标方面,要关注其教育家精神的践履,强调教育思想、教育情怀与创新能力等考察维度,体现校长的有情怀、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等方面的品质。在评价实施方面,评价主体不应仅限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引入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以自评、他评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评价结果的运用方面,不应局限于校长的提拔任用或绩效分配,更应作为其成长路径的重要参考,发挥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注释
[1]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
[2]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9-12-06)(2023-10-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
[3] 代蕊华,李敏. 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定位及培养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2):48-52.
[4] 代蕊华,阙粤红. 教师共情疲劳:表现、生成机理及干预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2022,34(05):77-83.
[5] 张晓峰,胡玲玲. “教育家办学”视野下校长专业成长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2015,27(02):81-87.
[6] 王红霞. 教育家型校长精神特质与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2(10):8-11.
[7] 苏令. 为校长成“家”添薪加火[N]. 中国教育报,2009-05-05(005).
[8]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2020-09-15)(2023-10-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009/t20200923_490107.html.
[9] 齐姗,卜玉华. 面向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校长职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 教育科学研究,2023,(07):53-58.
[10] 王璐,钟婉娟. 基于“标准”·成就“专业”:义务教育阶段校长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应用[J]. 中小学管理,2022,(09):48-50.
[11] 王钢,李继英,田领红. 海淀区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的基本理念、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教育学刊,2021(S2):128-130+134.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23期文章作者|代蕊华、阙粤红责任编辑|谭希微信编辑|陶玉祥 实习编辑 贾舒婷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